“錢”景廣闊 汽車金融迎發(fā)展機遇
若在前幾年提到汽車金融,大部分國內車企還都不屑一顧,因為我國特殊的消費習慣使得貸款購車的比例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?,F在,隨著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以及消費理念的成熟,汽車金融成為了一塊潛力巨大的領域。
不久前,長城汽車與天津濱海農村商業(yè)銀行合資組建的“天津長城濱銀汽車金融有限公司”正式獲得中國銀監(jiān)會批準籌建。此前,包括上汽、廣汽、一汽、東風、奇瑞等國內車企均相繼成立了汽車金融公司。截至2012年年底,中國共成立汽車金融公司16家,而且這一數字正在不斷地擴大。
金融領域將成為車企又一輪競爭的焦點,只是與以往主要是跨國車企進入不同,此后自主品牌的集體布局將成為行業(yè)的新關注點。
“錢”景廣闊
近兩年來,由于汽車市場增速回落,競爭隨之變得愈加激烈起來?!耙粋€明顯的變化就是新車毛利在快速下降。”別克品牌西南營銷中心總經理王金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:“后市場包括金融延伸服務將成為今后重要的盈利點?!?
在發(fā)達國家,汽車銷售主要都通過汽車金融方式完成,在美國汽車信貸比例高達80%以上。此外,汽車金融利潤率通常都在30%以上,也是國際汽車巨頭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。
業(yè)內人士指出,“汽車金融公司的成熟條件即是汽車企業(yè)大規(guī)模”這一效應開始顯現,而其中還包括對企業(yè)資金、銷售服務、管理等各方條件的要求?,F在看來,無論是國外的經驗還是現在國內的市場競爭現狀,都讓汽車金融具備了走向前臺和主流的條件。
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,2012年,汽車金融發(fā)展速度超過了30%,達到3920億元。預計到2015年,汽車消費金融市場金額將達6700億元。其中,汽車金融公司消費貸款金額將達1600億元,占比24%。
隨著消費群體年輕化、個人征信系統及汽車金融業(yè)務法規(guī)的完善、廠商對汽車金融業(yè)務更廣泛的參與,以及市場參與者更緊密的合作,國內汽車信貸消費滲透率可以在未來10年從2012年的16%提高到30%甚至更高。
更何況,現在國家的宏觀政策對汽車金融也予以鼓勵,2008年新修訂的《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》為國內企業(yè)組建汽車金融公司提供了可能性;同時,汽車作為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方面,汽車金融的加入能夠降低購車的門檻,符合國家鼓勵消費的政策傾向。
因此,汽車金融在中國仍然是一片待挖掘的藍海,而提前布局的車企也必將享受到汽車金融帶來的利好。
時機絕佳
汽車金融的前景已逐步獲得了行業(yè)的共識,在今年“錢荒”之下,汽車金融更是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(fā)展機遇。
今年6月份,我國銀行出現了“錢荒”,流動性緊張讓大部分銀行都收緊了貸款業(yè)務,對于銀行來說并不是大頭的車貸業(yè)務更是受到沖擊。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消費者,還包括汽車經銷商。
汽車金融的加入則能夠扭轉這一局面,銀行的“錢荒”也讓汽車金融的優(yōu)勢更加凸顯。不同于銀行車貸,汽車金融公司擅長處理跟生產商、經銷商和消費者的關系,以及相應的風險評估,還擔負著促進本品牌汽車銷售、保障支持本品牌經銷商生存發(fā)展的責任。
因此,汽車行業(yè)分析師孫世清對此樂觀預計,國家將推出更多的政策,放松汽車金融企業(yè)的設立門檻,利好這一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;此外,越來越多的汽車金融公司正在積極開拓業(yè)務,車企也紛紛加大了汽車金融公司的扶持力度。個別企業(yè)的金融滲透率目前已達到了30%以上,明顯高于2012年15%的平均水平。
期待破冰
盡管前景美好,但是汽車金融面臨的現實挑戰(zhàn)也不容忽視。
據了解,目前國內近20家汽車金融公司中,只有上汽通用汽車金融公司在內的極少數公司實現盈利,大多數汽車金融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(tài)。
除了國內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和方式不同于國外,主要還在于汽車金融公司的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的資金拆借,導致我國汽車金融公司成本高企。
國際汽車金融行業(yè)通常有4種方法進行融資,其中25%至30%是來自于銀行吸存,30%來自于債券市場,30%來自于資產抵押的債券,剩下的10%至15%來源于銀行間的拆借。而國內的情況明顯不一樣,汽車金融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融資來源單一以及融資成本高?,F有的汽車金融公司主要資金來源于銀行拆借,受資金成本影響,汽車金融公司提供車貸的利率都要高出銀行貸款,這讓汽車金融公司在市場中的競爭性削弱。
此外,在發(fā)達國家,譬如美國,除了傳統的金融貸款購車之外,以“租”代“售”已經成為主流的汽車金融服務。但在中國,由于汽車融資租賃的相關法律和政策不完善,融資租賃業(yè)務難以開展。
這一切都導致汽車金融目前仍然停留在“看上去很美”的階段,如何真正通過金融工具實現突破仍需要政府轉變態(tài)度,為汽車金融發(fā)展搭建一個有利的平臺。
版權聲明
凡注明“來源:輪胎世界網”的文字、圖片和視頻作品,版權均屬輪胎世界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經書面授權的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輪胎世界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有關版權事宜請聯系:13071111139 郵箱:fenglh@tireworld.com.cn
